《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共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及分支学科,下编讲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较之其他《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本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结合目前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最新进展以及编者研究心得,每一章节补充少数民族的内容,从而讲解真正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二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将文献学的内容尽可能叙述得简化易懂,对于一些概念、人名、典故等均作了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是每一章后面附有推荐论著,并对每一部论著写了三到五百字提要,以便于学生课外阅读。
《中国历史文献学教程》共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及分支学科,下编讲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较之其他《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本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结合目前少数民族文献学研究最新进展以及编者研究心得,每一章节补充少数民族的内容,从而讲解真正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二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将文献学的内容尽可能叙述得简化易懂,对于一些概念、人名、典故等均作了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是每一章后面附有推荐论著,并对每一部论著写了三到五百字提要,以便于学生课外阅读。
《青海湖地区蒙藏民族文化交流及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由元朝初期至清朝晚期青海湖地区蒙藏关系发展历史研究(第一章至第四章)、青海湖地区蒙藏文化交流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第五章)和青海湖地区蒙古部落的生活习俗研究(第六章)三部分内容组成。基于该项目研究成果和经验,将青海地区蒙藏文化交流与发展作为课题,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蒙藏文化关系形成的具体路径及其本质原因,为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本书针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颜色认知涉及物理-生理、认知-智力、社会-文化三个层次,涉及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文化六个因素。
本书是一部关于研究循化区域经济方面的文集。书稿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对新中国成立前循化区域经济研究相关内容,包括土地交易、粮食贸易、田赋征收、捐纳制度等方面;中编主要收集各产业和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下编内容包括人口、文化、科技、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研究论文。本文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涉及区域经济的论文集,是研究循化地区经济绕不开的一本资料,将为循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支撑。
本书旨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语言类型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韩国语母语者汉语语法习得的基本情况进行较全面的考察,从学习者产出的中介语的语言事实出发归纳偏误类型,深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本书倡导并努力实践科学的汉语习得研究范式,即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
本书把保安族口头文学和作家文学同时纳入文学史系统,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更新、补充、完善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书面文学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评述。本书呈现了保安族文学的整体面貌,对保安族文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本书通过对水利大寨的研究,探讨了"公共性"在水族村寨的生发、内涵和具体表现样态,最终落脚到对社会性乃至村落秩序的讨论。通过研究发现,村落社会的公共性不是在国家之后出现的,也不是超越区域社会才有的,它存在于包括血缘家族在内的广泛社会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
格登·洛桑华丹是近代藏族著名的大学者,他的书信作品文献在藏族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当时安多地区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写作风格别具一格。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参考《格登·洛桑华丹传》等一手资料,全面研究该学者;以其书信文献中涉及的相关人物传记和社会背景作为切入点,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学、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等研究方法,通过五大章节对作者的书信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