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2022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今年是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年度研究报告发布的第11年。这项研究坚持以世界图书馆系统入藏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为基础,追踪中国出版物在全球的流通轨迹。这种基于第三方客观数据的年度评估研究,不仅为业界及时提供了世界市场对中国大陆出版物的反馈,也丰富了传播学界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手段,因此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如今海外馆藏数据已经成为行业认可的衡量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的一个客观指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  何明星   张萌  杜佳慧

2022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尽管2022年中国图书海外图书馆收藏品种受诸多因素影响较去年再跌,但基本面依旧稳固,特别是地方出版机构活力、动能强大。

从馆藏品种数来看,2022年度中国图书海外图书馆收藏总品种数为15217种,跌至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品种数的最低点:2017年为29608种,2018年为24757种,2019年为24168种,2020年为18208种,2021年为17300种。从出版社来看,今年入藏品种数前6的出版社均为去年排名前10的品牌社,这表明中国出版的知识生产能力基本面依旧稳固。从2022年度进入百强出版社的中央与地方出版机构数量比例来看,中央出版机构177家,占53%;地方出版机构154家,占47%,可以说延续多年的地方出版机构动能强大,活力依旧强劲。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报告中所统计中国大陆出版机构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的品种数,不仅包含2021年1月~12月出版的中文图书品种(含2021年再版),还包含数字出版品种、外文品种数量。这是与往年报告最大的不同。增加的统计维度能够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在传统纸书出版和融合出版方面的发展水平。中国数字出版产品主要用户对象来自海外图书馆,这是海外市场上最大、最有潜力的机构用户。本次报告新增中国出版社数字出版竞争力排名,目的是适应中国出版业融合出版提速的发展步伐,以加快中国出版的双循环进程。

报告显示,2022年度我国471家出版社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15217种图书中,1627种是数字出版物(电子书、互联网在线出版物),约占总数的11%。中华书局、北京燕山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音乐出版社等出版社被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数字出版物品种数名列前茅。

入藏品种连续多年下跌

地方出版机构活力不减

表1 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入藏品种排行榜(前100名)

表2  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入藏品种排行榜(101名~105名)

通过表1、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

第一,2022年度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中国大陆出版品种数跌至历史最低点,但是馆藏市场基本面依旧稳固,特别是地方出版活力、动能强大。2022年度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总品种数为1.5万多种,跌至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品种数的最低点。2017年为29608种,2018年为24757种,2019年为24168种,2020年为18208种,2021年度共有467家出版社的17300种。

2022年度入藏品种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范围内持续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严重阻碍了国际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国内出版社赴外参展和海外出版社国内参展规模缩小,使得我国的跨境图书馆配规模下降,图书展会现场采购订单流失严重。二是实体图书的跨境运输受到国际物流运力下降、运费上升的影响,整体的输出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总品种数。三是出版载体的变迁所带来的销售下滑,体现了中国大陆出版社知识生产动力的变化所导致的后续动力不足。总体上海外馆藏品种下滑至最低点,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就出版机构总体排名情况来看,今年名列前6名的出版社均为去年排名前十的品牌社,表明中国出版的知识生产能力基本面依旧稳固。中华书局以596种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一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回前10名;接力出版社继2020年后首次进入30强,2021年首次进入20强,今年继续发力,进入了前10名。接力出版社近几年在海外馆藏量的提升速度很快,主要归功于其纸质童书、绘本产品近两年大批进入海外公共图书馆馆藏,尤其在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接力出版社近几年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表现突出,立足精品原创图书出版,打造经典原创品牌,向世界读者输送中国的精品童书,荣获博洛尼亚2020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大奖等国际奖项,是近两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的童书出版社,其馆藏量的快速提升也从数据上证实了这一点。

从2022年度进入百强的中央出版机构与地方出版机构数量比例来看,中央出版机构177家,占53%;地方出版机构154家,占47%,可以说延续多年地方出版动能强大、活力依旧强劲的趋势。

数字出版物进入海外馆藏引人瞩目

中国融合出版提速

本报告所说的数字出版物,是把OCLC这个最大的世界图书馆平台上对于出版物的几种定义合为一起,即OCLC上的视频资料(Visual Materials)、档案(Archival Materials)、计算机文档(Computer Files)、互联网资源(Internet Resource)、连续更新的资源(Continually Updated Resources)等几种类型,统一称之为数字出版。即按照中国出版统计信息所能够对应的品类,既包含了电子书,也包含了以电子书为基本单元收集归类的各种资源库。不管用哪种形式归集,传统纸书的基本范式塑造并构成了数字出版时代最为基本的知识单元。

曾几何时,与传统纸书相适应的电子书曾经以光盘版形式传播,时至今日,已经完全可以用U盘、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互联网在线数据库等多种介质进行广泛传播。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动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出版机构进入数字出版革命的步伐,不仅是出版载体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出版流程的再造。加快数字出版品种的供给,是海外机构用户对于中国出版最大的需求,一年一度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从2016年起连续多年不断呼吁,加强数字出版物的供给,海外图书馆这个世界图书市场的最大机构用户的痛点在于存储空间不足。同时新冠疫情导致实物图书的输出途径受阻,数字出版物的海外输出成为主要渠道,这是推动中国出版业加快融合出版步伐的一个最大推力。

因此本年度统计中增加了以电子书为基本知识单元的数字出版统计维度。2022年度我国471家出版社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15217种图书中,1627种是数字出版物(电子书、互联网在线出版物),约占总数的11%。这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开端,预示着图书出版模式变迁的风口可能真正到来了。(详见表3)

表3   2022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数量排行榜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业始终主动适应时代变革,在出版品种、出版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

2022年,“融合出版”的概念被明确规范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总体上看,新冠疫情造成的成本上升则放大了数字出版物进入海外馆藏的优势。海量存储、搜索便捷的数字图书资源相比于传统纸质图书更符合海外图书馆图书资料数字化的趋势,就此次统计得到的数据来看,数字出版物(电子书、互联网在线出版物)占总品种数的比例并不算太高,但基本可以确定,中国出版业自21世纪初期的数字出版探索,加上国家相关主管机构对于融合出版的鼓励和动员,中国数字出版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进入2022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数量排行榜前十位的出版社主要集中在大型的专业性出版社。其中位居榜首的中华书局隶属于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古籍经典整理和学术新著出版的重要出版机构,其进入海外馆藏的图书以古籍和文史类为主,例如《曹操集》《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等。排名第二的北京燕山出版社,隶属北京市文物局,以古籍、文物考古及文史社科类选题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海外馆藏的包括《明代经世文编》《苏门四学士著作合刊》等体量巨大的古籍文献。综观进入2022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物海外馆藏数量排行榜前十位的出版社,大多数是隶属于国家级或省部级单位的专业类出版社,出版品类以古籍、文史、社科、艺术类为主。

就进入海外馆藏的数字出版物来看,体量大、价格高的古籍和艺术类图书最受海外图书馆的欢迎,这也正是融合出版背景下,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优势的图书品类。此类图书一般由国家级的政府机构或学术机构牵头,背靠学界,内容专业性强,体量巨大,编辑加工难度大,印刷制作成本高,受众以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为主。数字出版物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的特点能够完美解决此类专业性纸质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等机构用户的痛点。

在中国出版业融合出版的整体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物作为一匹黑马,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时代有着不可小觑的内生动力,在海外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海外图书馆图书资料数字化普及,应当会有更多的中国数字出版物进入海外馆藏。

中国当代文学吸引力依旧

历史文献再次跃上榜单

从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图书一直是海外图书馆界收藏的大宗品种,其中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数量众多、体系稳定的欧美公共图书馆系统,这在前几年的报告中多次做过详细的分析。与以往研究报告一样,本课题组仍然将收藏图书馆数量30家作为一个最低的评选标准,以此遴选2022年度海外馆藏影响最大的中文图书榜单。(详见表4)

表4 2022年度中国图书(中文)海外馆藏数量超30家以上排行榜

2022年度上榜图书有17种,比2021年度多6种。就品种数来看,文学出版社以及文学类作品毫无疑问独占鳌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为代表的文学类出版社深耕中国文学出版领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有5种作品上榜,排名第一;作家出版社有3种作品上榜,花城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各有2种作品上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分别有1种作品上榜。

2022年度海外收藏图书馆超过30家以上的17种图书中,其中16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收藏图书馆数量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作家余华的《文城》,收藏图书馆数量为84家。排名第二位的是作家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收藏图书馆数量为65家。余华、王安忆、梁晓声、刘震云等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依然是海外馆藏的热门,而以《普通婚姻》作者荞麦和《月光武士》作者虹影为代表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也颇受海外图书馆的欢迎。这表明中国中文图书在世界机构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内容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板块,并且是新世纪以来持续增长的一个门类。

历史文献曾经在很长时间是海外图书馆永久收藏中国传统纸介出版物的最大品种,古籍影印、档案文献类图书并不少见,具有珍稀性、史料性的文献类图书被海外学术性的专业研究图书馆收藏更是常态。2022年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满文文献选编》上榜,以33家馆藏的优异成绩进入了前10名,其中日本、东南亚收藏图书馆最多。这一案例值得格外注意的是,提醒中国出版业在融合出版加速的大背景下,出版内容的建设仍旧是知识生产能力的核心与关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能够取得这一排名与其重视珍稀文献出版工作紧密相关。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古籍文献类图书出版工作中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但广泛开展对外合作,还建立了一套珍稀文献出版制度,培养了专业出版团队。《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满文文献选编》作为一本满文历史文献,遴选了比较稀见的档案和具有孤本性质的图书汇总出版,再次证明了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是图书馆这个机构用户最为基本的需求。建立专业编辑加工团队,遴选珍稀文献选题,提升编校质量是中国出版社历史类、档案类图书“走出去”的可行之路。

北京跻身世界出版中心

国际传播效能迫切需要提高

与往年度一样,2022年度的研究报告继续监测中国近600家出版机构自2021年1月~12月出版的英文品种馆藏数据。通过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2021年度共132家中国出版机构出版了818种英文图书,但是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的品种数量仅有47种。(详见表5)

表5 2022年度中国大陆出版机构英文品种排行榜

通过表5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出版机构2022年度的英文出版数据与往年相比,品种规模相当,但收藏数量大幅下滑,与之相反的是跨国集团在华出版的数量、品种、规模却一直增长,因此迫切需要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本报告特别指出以下观点。

第一是跨国集团在华出版业务十分活跃,北京跃升为世界出版中心之一。通过表6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20个城市的英文图书品种数量为3638种,比之2021年度逆势增加了408种。2022年度出版地署名北京的英文图书品种数量为1006种,仅次于香港,出版品种数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城市,包括台北。

表6 2022年度英文品种出版地署名中国城市一览表

通过署名出版机构的国别统计来看,62%为跨国出版集团。如国际著名科技图书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在京出版《中国绿色乡镇建设》(Green village and town construction in China)、《湖北神农架突出的普世价值与保护》(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and conservation of Hubei Shennongjia)等。同时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与中国各大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版中国主题图书。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中西法律语言文化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egal language and culture)、《中国早期现代小说史研究(1890—1920)》(A historical study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fictions (1890-1920),与北京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A study of criminal proceeding conventions in Tang Dynasty)等。这充分表明北京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众多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并在北京开展出版业务,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国地位。跨国集团在华业务主要集中在专业数据库销售、计算机软件、艺术设计、语言教育以及相关版权代理业务等几个方面。中国大陆是当今世界潜力巨大的出版市场。

第二是保持对外翻译资助力度,维持来之不易的世界出版能力基础。英文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语言,英文出版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版机构国际化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通过2022年度所显示的数据来看,全国132家出版机构出版的英文图书品种为818种,但是真正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的仅有47种,比例仅为0.6%,尚且不足1%。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资助翻译出版工程、项目支持政策,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已经形成一定英文出版能力,这是中国出版业来之不易的世界出版能力建设基础。尽管在翻译质量等方面依旧有差距,但是需要持之以恒,加大对外翻译资助力度。

课题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发现,中国出版机构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政治、语言教育类英文出版物更容易进入世界图书馆。47种英文出版物中,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会话增量研究:语言结构与功能》(Increment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儒家哲学的现代价值:“国际儒学论坛”优秀论文选编》(Modern values of Confucianism:selected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Confucianism Forum” )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当代中国教育:建设教育强国》(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building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被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这表明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仍旧是“走出去”的关键环节。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站在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本报告结合上述二十大报告精神,提出如下两项建议。

第一,增大中华文明的标识——多介质中文出版物的产品供给,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在传播学领域,通常用文化标志物在所传播地区的到达率来衡量其传播范围、文化影响力的大小。而一个国家、地区的图书馆系统拥有某本书的数量,代表了这本书在这个国家、地区影响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力包含了思想价值、学术水平及作者知名度、出版机构品牌等各种因素的认定。中文本身即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文图书、电子书以及中文数据库等产品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的品种数量,能够勾勒出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传播与影响的基本地理范围,是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大小的体现。从本课题组长期监控的OCLC、CINII等世界图书馆系统数据来看,中文图书品种仍旧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之后,排名第五,因此必须要加大中文出版物品种供给。

前文说到,中国出版业自21世纪初就开展步入数字出版革命的步伐,历经20多年的探索,目前全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纸介载体向数字介质、传统纸书出版流程向数字出版流程的转变,特别是发行销售环节的革命性变化,网络书店与视频直播业务的无缝链接,让更多的读者、客户有了多元的品种、内容选择,对于以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承为目标的中国出版业,出版革命的风口已经真正到来。面对海外图书馆——这个庞大的机构用户群体,保持打造原创内容的初心,加快融合出版步伐是唯一选择。

第二,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出版要为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作出贡献。本报告一直呼吁 “三跨”是加强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的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即:一是要着力提升跨文化、跨语种的出版能力。中国出版机构的图书、期刊、数字化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中文本土读者的需要,还要能够被不同国家、民族以及不同文化区的人们所乐意接受和喜爱;二是扩大跨地域、跨国别的市场占有率。跨地域、跨国别的出版市场,意味着未来中国出版机构不再以中国大陆为单一市场,还要面对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读者需要,在读者所在国家有针对性开展出版活动。一个国家出版的文化产品是否能够占有跨地域、跨国别的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占有,是这个国家是否为出版大国的核心指标;三是汇聚世界化、多元化的出版人才。所谓世界化、跨文化的出版人才,即意味着未来中国出版企业不仅仅以中国员工为主,还要大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以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人才。对于中国出版而言,应当抓住当下海外并购、招纳人才的机会。本课题组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聘用外籍员工的奖励政策,这值得中国出版机构充分利用。这“三跨”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早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有效举措。

本报告数据来源

数据搜集整理(按姓氏笔画排序):代宇航、李怡雯、陈颖欣、张鑫、易愀馨、姚亚清、姚望千月、高佩宸、闫佳彤、韩昕宁

本报告的分析研究目标与往年仍基本保持一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2021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的中文图书品种进入世界图书馆系统的数据的监测与分析。中文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图书海洋中最为基本的标识,本报告通过年度出版品种在国际机构市场上的基本信息反馈,发现中文图书在国际图书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板块。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大陆近600家出版社在2021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品种的英文图书的品种监测与分析。通过英文这个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观测和把握中国出版机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早日实现建成出版强国的目标。第三部分新增了中国出版社数字出版竞争力排名,中国数字出版产品主要用户对象来自海外图书馆,这是海外市场上最大、最有潜力的机构用户。这一部分内容的增加,目的是适应中国出版业融合出版提速的发展步伐,加快中国出版的双循环进程。

1. 与往年报告一样,基础数据为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WORLDCAT全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并以日本的CiNii数据库的数据,弥补OCLC数据偏重欧洲、北美地区的不足。CiNii包含了日本1200所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联合目录,其数据完全可以说明中文图书在日本的影响力情况。

2. 与往年报告一样,本次检索中文图书的出版时间为中国大陆近 600家出版社在 2021年1月~12月出版(含再版)的中文、英文图书,并扣除了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多家机构向 OCLC上传的中文书目数据。

3. 与往年报告一样,限于研究手段、设定目标以及三地出版历史的特殊性,中国大陆出版社的海外馆藏影响力排名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出版机构的数据。

4. 与往年报告一样,出版社名称省略了出版集团及有限公司等名称,如当数据出现“重庆出版集团、重庆人民出版社”时,只记录为“重庆人民出版社”。

5. 此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15日~30日连续2周。

12月9日直播预约入口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