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著名作家杨志军创作的“藏地少年系列”《巴颜喀拉山的孩子》2018年12月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为了深入探讨此书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价值,12月21日上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在北京皇家大饭店举行《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出版座谈会,会议邀请了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文艺报》评论部主任刘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李朝全、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妍、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薇以及本书作者杨志军等文学界十余位评论家和作家与会。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讲述在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大草原,由于大气变暖、牲畜过度釆食,草原面临退化,藏民们纷纷迁居城镇。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着力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的藏区牧民,生动细腻地再现了藏区原始自然的生命样貌和社会形态,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朴实的情感。该书将精神信仰、时代变迁、民族风情与儿童情趣融合一体,使其既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地域生活气息,又呈现出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对人与自然、生命与信仰和传统与现代的深邃思考。

座谈会由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纳杨主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代表出版方致辞。刘凯军首先对杨志军老师将其新作交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作为一家长期致力于原创儿童文学打造的出版社,同时也期待着未来与杨志军老师以及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一起,为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与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座谈会开始,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首先代表了儿童文学界欢迎杨志军这位成人文学的老兵加盟儿童文学的创作队伍,并对这部新作《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这将会是2018年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界特别重要且极具意义的一部作品。作品通过对藏族地区少年儿童生活的诗性书写,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和思想情感,探视到了一种大时代中生活的嬗变,领略到了一种民族传统的承扬。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围绕着作品的“藏地书写”“生态哲思”“儿童视角”“诗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探讨。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极具艺术张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主题与创作格局上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完全站在藏民族视角及其文化立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精神世界出发,在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充满了对藏民和藏区生活样貌的深切理解、尊重与敬畏,鲜活地抒写出了藏族牧民对深挚的情感、对民族精神信仰的守护,表现了大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消逝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发人深思。

作品尤为可贵的是,不同于现今众多的生态文学、乡村小说所流露的“都市敌意”和“乡村原教旨主义”倾向,作者创作中对传统游牧文明的逝去虽有一种眷恋和感伤,但却是一种理性的接受,没有狭隘的偏见,传达了人们对迎接新时代新生活的包容与期望,此外,作品形象化、含蓄化的语言,极富藏民族特色,使整部作品洋溢着诗性与童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呈现出一种高品质的、诗性化的语言艺术。

面对嘉宾们肯綮的点评,作者杨志军在感激之余,也特别谈到他为什么要创作儿童文学,首先他葆有一颗纯净的童心,更重要的是他想在当下社会的喧嚣与浮躁,借助多样化的表达和书写建树自身的文学理想,建构一种精神指标和信仰,把藏民族对于自然与生灵的敬畏、对于爱与善的坚守这些精神宝石奉献给小读者。同时,作为一位作家,他亦想要把传统逐草而居牧民生活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为这种行将消逝的游牧文明做可信的遗存。他虽非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文字凿开一条直通心灵的通道,让孩子在认知自我、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懂得生命的丰厚、多样和辽阔,明白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中国图书出版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