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用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与民族相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民族团结、各民族区域的共同发展都极具价值。本论丛第一辑中所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理论探讨,也有对民族地区的人口、生态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同时又有民族聚居地区应用层面的实务经验总结。此论丛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其学理和应用层面上的参考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用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与民族相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民族团结、各民族区域的共同发展都极具价值。本论丛第一辑中所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理论探讨,也有对民族地区的人口、生态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同时又有民族聚居地区应用层面的实务经验总结。此论丛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其学理和应用层面上的参考价值。
本书历史地考察不同时期蒙古人北迁的原因、过程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追溯蒙古人分布格局,探究清代以来东部蒙旗人文环境变迁,勾勒游牧向农耕转型时期东部内蒙古区域社会、文化的基本轮廓和族群群体意识特点。对清代以来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蒙古部族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十年以来,作为一名人类学家"观"茶的学术总结。本书分为上篇与下篇两部分,上篇收录了作者自2013年以来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以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多篇,下篇是对贵州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进行的专项田野考察。
该书是东北大学满学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编写的一部文集。田野中国学,简单来说,就是以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田野方法,对活着的、或者有迹可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整理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文集收录通过田野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文、学术评论以及田野学术通讯等方面的文章。本集共收录文章15篇。论文和田野报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在1946-1951柯饶富等12位美国年轻的保守派浸礼会传教士来华及在凉山彝族地区宣教期间的见闻记忆、经历记录的基础上,运用口述历史与文本记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一次跨文化的传教个案展现,研究中国及其凉山彝族地区近现代历史和基督教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历程。
本书稿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经济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生态价值取向等五个方面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在政治意识、就业观念、文化态度、国家认同、生态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与评述。针对提出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提升政治素养、推动就业水平提高、探索生态移民文化调适途径、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动员民间生态保护力量等措施建议。有出版价值。
本书通过对清代各个时期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被统治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关系的梳理,系统阐述准噶尔汗国至1912年清朝灭亡近三百年来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通过对清廷各阶段治新民族政策的对比分析,探析清代新疆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总结三百年来清朝巩固祖国统一和发展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本书通过对上岩坪寨的田野调查,试图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人口与婚姻家庭、饮食与民俗、建筑与公共空间、文化遗产、生计模式、权力结构、民间信仰、外出务工、闲暇娱乐等方面展现一个侗族村落文化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