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界定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内涵和阐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与文化关系理论,将世居我国东北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蒙古等民族划分为渔猎、游牧、农耕三种生态文化类型,探讨上述民族生态文化的变迁及其特征,对共生视角下渔猎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个案研究,并重点论述东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型及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路径。
本书在界定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内涵和阐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与文化关系理论,将世居我国东北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蒙古等民族划分为渔猎、游牧、农耕三种生态文化类型,探讨上述民族生态文化的变迁及其特征,对共生视角下渔猎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个案研究,并重点论述东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型及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路径。
该书从楚简牍、秦简牍、汉简牍这几大类,以及敦煌、楼兰、甘谷、马王堆、银雀山这几种特质鲜明的书派入手,通过剖析每种简牍书法艺术根植的源泉,包括政治背景、演变发展等,乃至从结字特征、书体风格透视书法内在蕴含的思想,较全面诠释了中国简牍墨书在美学艺术方面的价值,可作为简牍教育极为重要的辅助教学丛书。
本书以湖南省凤凰县凤村为田野调查点,以当地苗族银匠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凤村银饰的传承谱系、银饰制作、银饰风俗,及当地银饰文化在历史背景下的兴衰变迁,以"物的社会生命"为理论视角探索了主体在其中的互动、互塑的社会关系。
本书系《红河学院学术文库》之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农耕民族,其先民为了生存在大山中开垦出壮观的梯田,并依托梯田创造出璀璨的哈尼文化。可以说,哈尼族文化与梯田密切相关。作者紧紧围绕哈尼梯田这条主线索,从梯田农耕、传统服饰、饮食文化、传统节日、传统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等几个方面,较为真实地对哈尼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呈现,并对哈尼族传统村寨的未来进行了思考。
本书重点介绍了藏族物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中的婚丧嫁娶、生育及人生礼仪等,精神民俗中的节日、信仰和游艺;以及藏族生活中的一些禁忌和谚语,旨在促进藏族民俗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
该书是西藏大学历史系“藏族历史与文化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园地以学术论文集的形式分年分辑出版。第二辑中所收论文均系藏大历史系近年发表的有关藏族历史文化的学术论文,涉及西藏地方从远古至和平解放各时期宗教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等。
本书主要采用了身份认同的视角,通过综合采用"事件--结构"与阶段论两种方式,从横-纵(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描述分析三岩人在自然环境与国家权力的双重作用下,社会与文化的整体变迁。意在重建三岩人如何进入国家的过程,从中发现这一人群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刘凤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3部,在《史学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从事藏族史学与文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与文献、藏族文献学。
本论文集主要收录了近几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在藏族历史、典籍与文化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其中有些论文在《民族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史学史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过,在社会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是西藏民大近几年来在藏族史研究方面重大成果的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