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设计师就一本书设计出几个封面方案,需要从中作出取舍时,大家往往是各花入各眼,很难达成共识。

 

以即将出版的《总裁教练》为例,该书由北京博雅广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柳传志作序推荐,是一部写给成长型企业老大的私家教案。博雅总经理方希提供了两个封面征求意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贴出这两个封面后,大约有七八十人参与了讨论,其中大半是出版人,支持方案一和支持方案二的,基本各占50%。

 

再细看各自选择的理由,很多人并没有说出什么理由来,只是直接地说“我喜欢”某一个,或者是如下理由:不好看、太俗气、没格调、没有设计感……

 

当我们在谈封面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或者说,做封面有标准吗?如果有,做封面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封面的评判,如果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只能陷入无谓的口水之争。

 

封面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封面是包装,更是广告。对于大众图书来说,封面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销售。出版人杜辉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图书的封面设计再艺术,也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设计的目的。图书的装帧设计的目的和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图书的销售。图书是有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但是归根结底是有商品属性,那么商品的包装设计就需要为促进销售而服务。”深得我心。

 

以此标准,我选择的是方案一。因为这个方案白底黑字,书名在上方,比较醒目,也就是说,卖点比较突出。而方案二,牛皮纸的感觉与培训书气质不符,而且书名在封面下部,是我最反对的设计。因为我们正常的视觉焦点,是在中上部。而且书面在封面下部,摆在书架上时也容易被挡上,影响销售。

 

有趣的是,杜辉选的却是方案二。他的理由是,用白颜色做封面,太容易污损了。除非你的发行非常强大,不会退货,否则最好别用白色的封面。

 

也很有道理。不过我认真考虑了一下,还是坚持方案一。因为从“能卖”的角度来说,方案一的确要好很多。

 

可以透露一个小秘密,以我个人的审美,我其实更喜欢方案二。但是在作选择判断时,不能完全以个人审美为标准,而是要做更为规范的、科学的判断。

 

通常我会以五条标准来衡量一本书的封面:

 

标准之一:吸引眼球。能够在200本同类书中跳出来,让人眼前一亮,想拿起来翻一下。如果一本书的封面让人直接无视,肯定算不上什么好封面。

 

标准之二:突出书名。突出书名就是突出卖点。因为通常来说,书面就是封面的第一卖点,应该尽量把它凸显出来。书名最好是在封面的上半部,与封面底色有鲜明的对比,字体不宜太小,把封面缩小到火柴盒大小还能看清书名的,合格。

 

标准三:精准抵达。看了封面,就能看出来是什么书。儿童读物、女性读物、科学文史各有各的风格,不能混淆。官场小说做个青春文学范儿,肯定不好卖。

 

标准四:说服购买。封面要提供足够的购买理由,而不是把购买理由埋在内文里。书名、文案、腰封、作者都是重要的购买理由,根据具体情况突出某一项或者某几项。

 

标准五:和谐美观。太难看的封面,也会把读者吓跑。

 

按这五条标准去衡量一下,基本你就能判断什么是合格的封面了。

 

这五条标准其实只是基本要求。在符合五条标准的基础上,能再有创意,有设计感,就更好了。但通常封面设计常犯的错误是追求设计感而忽略营销效果,所以还是要强调五条标准的。(李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