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 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剪影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剪影 来源:道中华 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十分有名,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与秦国对抗的强国。胡服骑射不仅体现了赵国的民族交融,其他诸国也发生了区域性民族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说,赵国胡服骑射,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奔放壮阔的民族大交融历史图景。 01 赵国为何要搞胡服骑射? 赵、魏、韩三家分晋,并被周威烈王册立为诸侯,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赵国领土大致为今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内蒙古阴山以南的部分地区。在赵武灵王改革前,赵国强邻环伺。对赵威胁最大的是近在肘腋的中山和三胡(指林胡、楼烦、东胡)。三胡骑兵经常侵扰赵的边境。战国初期,魏国曾经派乐羊灭中山国。...
  • 跨度近200年!清朝五帝为何续修《一统志》?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跨度近200年!清朝五帝为何续修《一统志》?  来源:道中华 近期,《大清一统志》点校本隆重出版。《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一统志》的编修是国家工程,历经康、雍、乾、嘉、道五朝,时间跨度近200年,完成3部皇皇巨著。清朝五帝出于什么动机,在近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续修《一统志》呢? ▲清全盛疆域图。(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康熙初修,昭示正统 时间线拨回康熙亲政之初,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剪除权臣鳌拜,掌控朝权。此时,清军入关已有二十余年,但多数省份尚未修纂志书,朝廷对各地山川、形势、人丁、田亩、风俗等基本信息尚未充分掌握。针对这一情况,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建言...
  • 有朋自远方来,如何招待?丨礼成人生⑥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有朋自远方来,如何招待?丨礼成人生⑥ 来源:道中华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乃好客的民族,几千年的待客实践,成就了一套完整的待客礼仪。这些礼仪不仅协调着客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世间带来几分双向奔赴的美好。我国古代待客礼仪是如何产生的?在古代礼仪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如何践行,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呢?就此问题,“道中华”邀请西南民族大学李如嘉副教授为大家解读。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古代有哪些礼仪?待客礼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李如嘉:要了解我国的礼仪,儒家经典的《周礼》《仪礼》《礼记》(合称“...
  • 李大龙:中国之为天下,新疆何以为疆?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李大龙:中国之为天下,新疆何以为疆?  来源:道中华 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这一历程对于今天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启迪?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教授就此接受了“道中华”专访。 记者:请您谈谈,如何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 李大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我们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起点,也是正确评价包括新疆在内的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中国”一词不仅具有地域或文化的含义,...
  • 《三国志》最早的手抄本为何出现在新疆?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三国志》最早的手抄本为何出现在新疆?  来源:道中华 《三国演义》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其中带有文学性的描绘内容未必真实可信。要想真正了解三国历史,还是要读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写于公元3世纪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在几十年里,《三国志》就传入并流行于西域地区。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和《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抄本残卷,便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抄本残卷。 ▲西晋《三国志》抄本。 成书不久,即传西域 1965年1月10日,一位农民在吐鲁番市南郊英沙古城一座废弃的佛塔下层发现一个陶罐。罐内装着《三国志》残抄本二卷,还有《...
  • 中华衣冠何以成为文明的力量?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中华衣冠何以成为文明的力量? 来源:道中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左传》 中华民族的服饰不仅具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的实用功能,还具有遮羞耻、增美饰、辨族群的社会功能,体现出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的教化功能,诠释着释乾坤、彰华夏、定天下的中华文明。 衣冠文明是如何实现内修容德、外服天下的呢?梳理以礼治国的历史脉络我们看到,服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面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孔子及儒家构建了“服、容、辞、德”的思想逻辑,更总结出“衣裳之治”的历史经验。从某种角度说,“衣冠”...
  • 欧洲也出圈,中国筷子为何走了那么远?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欧洲也出圈,中国筷子为何走了那么远? 来源:道中华  续昨日文:【道中华】万物皆可夹,筷子何以流行中华文化圈?(上) 它为何快速出圈?欧洲皇室为何迅速效仿法国路易十四?   到今天,筷子早已不是中餐特有的配置,中国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地区使用筷子进食。如果做个小调查就会发现,世界上40%的人,包括南亚、东南亚、近东和非洲,还是用手进食;30%的人,包括欧洲和南北美洲用刀叉,而剩下的30%,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则是用筷子。再思考一下,又会发现,这与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儒文化三者几乎完全重合。筷子走了多远,似乎就印证着儒文化走了多远。 ▲郊野聚饮图,唐代壁画。(图片来源:...
  • 王巍:中国考古要从发掘走向阐释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24
    王巍:中国考古要从发掘走向阐释  来源:道中华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2002年至2016年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 他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他是中国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热忱的科普者;他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亲手挖掘中华文明的证据,也在书斋中著书立说,让“冷僻孤高”的考古与众生对话。 考古推手 教育部请王巍参与审定初中历史课本。他翻开初一教材,开篇是中国史前史,考古成果包括山顶洞人头盖骨、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等,1975年以后的考古进展都没写进去。孩子们学的史前史,一直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
  • 十六国北朝的炎黄认同与中华意识有何关系?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08
    十六国北朝的炎黄认同与中华意识有何关系? 来源:道中华   近日,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民族研究所陈鹏副教授接受“道中华”专访,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炎黄认同与中华意识进行详细解读。 记者:请问我们应该怎么看“炎黄子孙”这个概念? 陈鹏:至晚东周时期,炎帝、黄帝已被诸夏尊奉为先祖。至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更是将炎帝、黄帝描述为华夏和匈奴、越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可见,“炎黄子孙”观念,或者说炎黄祖先认同早已形成,并非近代的产物。《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太子晋提到一些诸侯国“皆黄、炎之后也”;西汉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则明确使用了“黄帝子孙”一词,谓“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
  • 许宪隆: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体系?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03-08
    许宪隆: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体系? 来源:道中华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近日,“道中华”专访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体系。 记者: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各民族文化互融起到了哪些作用? 许宪隆:首先,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早在远古的神话传说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就已初露端倪。《礼记·王制》里所提到的“五方之民”,其实就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一批文化圈。...

页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