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 对峙如宋辽夏金,为何都被称为“桃花石”?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1-01
    对峙如宋辽夏金,为何都被称为“桃花石”?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桃花石”居然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是的。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时指出:“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 “桃花石”,由此从学术界走向公众。 那么,这个美丽的词汇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代称?近日,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西域史专家、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施新荣进行了专访。 记者:“桃花石”这个词,最早从哪里来?施新荣:1980年,在新疆阿图什县(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 如何读懂中国建筑蕴含的古典智慧?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1-01
    如何读懂中国建筑蕴含的古典智慧?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中华建筑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多元,更有精神内涵的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典范。 在世代生息营造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累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涌现出众多能工巧匠。充满智慧的建筑形式,朴素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装饰艺术,独特的木作、砖石瓦作等建造技艺,熔多民族传统文化于一炉,汇各地建筑精粹于一体。 中华建筑集各民族建筑文化之大成 中华大地上的建筑文化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世界古代三大建筑体系中,唯有中国建筑体系首尾相贯、一脉相承,延续了3000余年。中华文化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 梁晓声:“苦尽甘来”符合一个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30
    梁晓声:“苦尽甘来”符合一个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自今年1月底在央视开播后,创下央视8年来收视新高。《人世间》的火爆印证了在当今的中国需要有讲述时代变迁的作品。 小说《人世间》由中国作家梁晓声历经8年创作而成,用115万字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轨迹,以小见大反映时代与家国的关系,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讲述中国人的“情怀”与“希望”。《人世间》作者梁晓声接受专访,讲述从“人间悲苦”到“人间值得”,苦难与生活的关系。 记者:您之前想过《人世间》会受到大家如此关注和热捧吗? 梁晓声...
  • 柏孜克里克石窟因何与敦煌齐名?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9
    柏孜克里克石窟因何与敦煌齐名?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 位于新疆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与龟兹石窟、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以及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齐名。这里保存有最为丰富的回鹘风格壁画,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瑰宝。』 1982年,柏孜克里克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人们对它所知不多。柏孜克里克石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沧桑?因何能与敦煌石窟齐名媲美?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记者:柏孜克里克石窟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请您介绍一下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基本历史。 陈爱峰:...
  • 为什么它会成为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7
    为什么它会成为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分上下两篇,包括《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81章,5000余字,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领域,文义深奥,包涵广博,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等,其蕴含的智慧宝藏采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的《道德经》是全球化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据统计,《道德经》一书在全世界已经翻译成94种语言,有近2000个版本,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
  • 这位汉学家为何反对“中华文明西来说”?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6
    这位汉学家为何反对“中华文明西来说”?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比丘林在著作中盛赞中国文化,并对天主教传教士、西方学者和作家将中国称为“野蛮国家”的言论进行驳斥,认为这是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实施殖民政策的诡辩。 纵观中俄关系发展史,俄罗斯汉学家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与加强中俄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划时代的汉学家。他是俄罗斯中国学和东方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汉学之父”。 1777年8月29日,比丘林出生于喀山省切博克萨雷区(现楚瓦什共和国切博克萨雷区)的阿库列沃村,...
  • 叶朗:中华文明何以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5
    叶朗:中华文明何以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和消失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何以传承数千年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历史表明,中华文明强盛时,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拒绝、冲突,而是尊重、吸纳,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大唐盛世和宋元时期贸易大港泉州的历史就极具说服力。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怎么体现的?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根源何在?近日,中国民族报“道中华”专访了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 记者: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 叶朗:回顾历史可以清晰看到,中华文明在强盛时期...
  • 昆仑山何以被尊“万山之宗”“文化之源”?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4
    昆仑山何以被尊“万山之宗”“文化之源”?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昆仑山是兼有“万山之宗”“文化之源”双重意象的特殊符号。 古往今来,昆仑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张力,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神圣图腾。 作为昆仑文化核心,昆仑神话体现了中华先民对所处世界和文明起源的不懈探索与认知表达,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无限的文化想象,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的形成与发展。昆仑文化辐射地域宽广,内涵丰富,其传承流变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为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3
    为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生产实践制度,二十四节气为各地域、各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同传承,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以此为基准的节令风俗、口头传统和文化景观,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2月4日,适逢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把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浪漫、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智慧总结...
  • 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曾如何“隔空”对话?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23
    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曾如何“隔空”对话?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之间的相似因素有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谁传播给谁,而是在相同生产力水平、精神发展水平基础上,世界各地的先民可以独自创造一些相似的文化现象。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包括三星堆遗址在内的考古项目入选。在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共出土金器、铜器、玉石器、陶器等2000余件,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箔饰、铜顶尊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等,不仅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引发人们对三星堆文明来源及其与域外文明关系的思考。 如何比较三星堆文明与世界古文明的异同?...

页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