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族出版社网站
  • 《资治通鉴》为何被翻译成了满文版?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17
    《资治通鉴》为何被翻译成了满文版?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满文文献作为清朝历史的见证者,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财富。2013年,满文《资治通鉴纲目》入选第四批《国家古籍珍贵名录》。这部于清康熙年间翻译的满文《资治通鉴纲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民族关系史、翻译史和研究满语文具有重要的学术资料、版本价值。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学者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
  • 道中华 | 撒马尔罕:此处东去是中国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14
    撒马尔罕:此处东去是中国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版图,撒马尔罕也再次找回了自己在世界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撒马尔罕,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22年9月中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此举行并发表了撒马尔罕宣言。这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第一次会面。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袁剑近日在接受中国民族报“道中华”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版图,撒马尔罕也再次找回了自己在世界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2022年9月12日,...
  • 道中华 | 为何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敦煌汇流?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12
    为何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敦煌汇流?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除了喜爱敦煌之外,我也鼓励年轻人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世界格局,通过敦煌看世界、游世界和包容世界。” 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是敦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郑炳林接受专访,从历史角度“解密”敦煌。 ▲今日敦煌。(中新社发 张晓亮 摄) 记者:...
  • 道中华 | 大运河何以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11
    大运河何以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2500多年来,大运河的开凿、发展与兴盛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持续演进史,也是中华文化不断丰富、联动、升华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性文化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 2014年6月23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
  • 道中华 | 5000多年文明史如何塑造了中国的人权观?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10
    5000多年文明史如何塑造了中国的人权观?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在任何社会,离开历史、文化与文明去割裂看待人权问题,都是有失偏颇的。” 人权是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的热词之一,中西方在追求人权的基本理想、价值内容上有广泛共通性,但受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在人权的认识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任何社会,离开历史、文化与文明去割裂看待人权问题,都是有失偏颇的。读懂中国的人权观,也须将其置于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语境之中。 不只有差异 中西方人权观有相通性 作为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共同成就,人权的基础或本源是什么?这是个哲学和文化问题。...
  • 道中华 | 蒋志龙:“古滇国”考古重大发现揭开了什么秘密?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08
    蒋志龙:“古滇国”考古重大发现揭开了什么秘密?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自《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以来,古滇国就一直以神秘王国的方式存在。直到1956年金质“滇王之印”出土,以及此后的一系列发现,进一步证实古滇国与西汉时期中央政权有着密切联系。 9月28日上午,在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增添了重要实证。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次考古发掘有哪些新发现?蒋志龙:河泊所遗址前后发掘了七个地点,...
  • 道中华 | “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是怎么被推翻的?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08
     “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是怎么被推翻的? 来源: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阅读原文 〗  仰韶文化的发现及命名,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确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 迄今百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础最早奠定于史前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作为黄河文化早期最重要代表的仰韶文化,在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历史见证。 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开展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从此揭开了考古学探索我国灿烂古代文化,...
  • 道中华 | 长城: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08
    长城: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来源: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曾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历朝历代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长城之“长”:体量长和历史长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
  • 道中华 | 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08
    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古国、邦国文明, 之后进入夏商周的王国文明,到秦汉以后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持续发展。 在人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直备受瞩目,但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把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记者:...
  • 道中华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08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黄河是一条孕育伟大文明的河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黄河文明以其根源性、连续性、包容性等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和中华民族共享的根源性文化符号。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象征 ▲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黄河水翻滚而下,气势磅礴,甚为壮观。吕桂明摄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但黄河源头很小,流量也不大,水量仅为长江水量的1/20,尽管如此,为什么还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宗,地位尊崇。从历史上看,《山海经·西山经》有“河出昆仑”之说;《尚书·禹贡》第一次在古代中国版图上定位了禹河故道的地理坐标;《...

页面


回顶部